第1802章 挡住去路
果然海汉这边将几百具尸体清运出去之后不久,九连城便第一次打开了朝向江岸的城门,十几辆大板车鱼贯而出,跟车的全是一些赤手空拳的百姓,来到堆放尸体的地方之后便将这些士兵尸体抬到板车上,然后运回城去。
陆战队这边只是全程对这个收尸的过程进行监视,并没有打扰对方的行动。孙丙确认了对方的人手不可能再对码头阵地发动攻击,便转而将注意力放到了修补昨天被破坏的外围防御工事上。
清军昨晚付出了数百条人命的代价,尝试突破码头阵地外围的防御工事。在今天清理完清军尸体之后,孙丙发现昨天布置在外围的拒马铁网已经有大约三分之一的部分在战事中被毁坏,必须要进行更换修补才行。
好在海汉军早就将这类常用的防御工事实现了模块化的部署,拒马和缠绕其间的蛇腹式铁网都可以快速组装和固定,施工时间也不需要太长。为了确保码头阵地的防御能够万无一失,孙丙在昨晚的战斗结束之后,便已经向王汤姆申请部署更多的防御工事。
当下士兵们正在阵地外围安装的,便是一种可以用来对抗骑兵部队的加大号拒马。这种拒马由三根条形角钢组成,将其尖锐的一头朝上,交叉扣搭在一起,另一头有活动的地爪钉,用锤将其固定在地面上,这样一来,这高约一米四左右的拒马便很难轻易移动了,拒马之间再拉上铁丝网,如此里外两层错开位置布置,不管骑兵还是步兵都难以冲破这样的障碍物。而要撤离的时候,只需收起铁网,用专用的撬棍将地爪钉起出,拆开角钢,便能迅速拆走这些工事。
这种拒马已经在辽东战场上经过实战的检验,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即便是重骑兵发动的冲锋,也很难损毁这些结构坚固的拒马。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十分沉重导致运输不便,但考虑到这些大型拒马的功能主要是用来预防骑兵突击,份量轻了就没那么可靠了,指挥官们都会选择无视这种小缺点。
当然这种结构简单的玩意儿其实也很容易成为敌军效仿的对象,但像海汉这样不惜成本使用角钢来作为材料,包括大明在内的其他国家就很难照搬了。所以海汉军遇到的同行和对手一般都是使用竹木结构的拒马,在强度和耐用程度上差了不少。
这个时代的明军其实对拒马的使用也颇有心得,多处边军都曾使用一种名叫偏厢车的战车,到万历年间所出的改进版已经相当好用,每两辆车中间设拒马枪一架,上面固定有长枪十二支,车架上下用棉絮围起来以防箭矢飞石,每辆车上装载两门弗朗基炮,六支快枪。不过这玩意儿太过沉重,每辆车重达六百斤以上,加上武器弹药和各种备件轻松破千,并不适合长途跋涉的陆上行军,对通行条件也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只能当做防御手段,很难运用到进攻的战斗当中。
而海汉军只在近海作战,极少深入内陆,沉重的装备交给船舶运输就没太大的压力了,只要能完成快速部署,结构牢固耐用,能达到战术目的,对海汉军而言便是好工具了。至于遇到使用拒马来防卫阵地的对手,海汉当然不可能用宝贵的士兵或者战马去冲击,而是直接以炮击开路,任是多牢靠的拒马,一炮轰过去也全都碎了。
正是因为在军备方面占尽优势,像孙丙这样的海汉军官才能在对垒数倍乃至数十倍于己的敌军时毫不慌乱,因为他们很清楚敌军很难用人命来填平双方战斗力之间的差距,即便是悍不畏死的清军,在面对远超他们能力的杀戮手段面前也只能选择认怂,选择闭门不战。敌军的这种避战态度,也就给海汉军带来了更多的信心,让他们能够确信己方在战场上的主动权和由此带来的战略优势。
孙丙没办法猜测到清军会在什么时候再次发动攻势,但他知道即便清军加大攻击力度,也很难攻克这个小小的码头阵地。按照他个人的估算,清军如果出动的兵力在五千以下,基本上都难以真正威胁到这个阵地,但如果出动更多的部队,相对狭窄的攻击面又难以让其充分将兵力铺开,挤在一起的军队只会成为江面战船的炮击靶子罢了。
如果能够有部队进行轮换驻守,孙丙甚至觉得这里完全可以像当初海汉军打旅顺一样,成为打入清国控制区的又一处钉子阵地,不过他也知道自己的上司似乎另有想法,因为这次北上的时候,陆上战斗力最强的特战独立团根本就没一同出征,而是继续驻留在江华岛那边,显然现阶段还并没有在鸭绿江畔长期驻扎的打算。
不过只要当下有仗打,孙丙也不想去琢磨太多与战场无关的事情,王汤姆下令要他加固阵地,他便会竭尽所能将这处地方变成敌军难以攻克的堡垒。
海汉所作出的这种姿态无疑会让九连城里的清军逐渐变得焦虑,他们的目标本该是鸭绿江另一侧已经洗干净脖子的朝鲜国,而不是这群突然出现在眼皮子底下的不速之客。昨晚的尝试会让清军意识到想要将他们轻易放弃的这处码头再夺回去,所需付出的代价恐怕会让他们难以承受。
至于接下来是继续对峙还是另行设法攻打码头,亦或是绕路南下攻打朝鲜,不管哪一个选择都会让清军指挥官大感头疼,因为海汉这个强大的对手挡在了他们的去路上,即便是绕过这个地方另行渡江点,也无法彻底摆脱海汉的军事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