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节
他的语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着急,声音甚至微微发颤。
黎北筝点头,觉察到不对劲:“怎么了?”
祁究嘴唇抿成一条平直的线,他沉默下来,半晌才开口道:“我见过那位穿着黑色风衣的人,在现实世界里。”
黎北筝眉头皱得更紧了:“什么情况?”
他没有质问祁究如何确信他们描述的「黑风衣」是同一个人,虽然「黑风衣」本身是非常普遍的穿着方式,但同一种元素在事件多个关键时间点重复出现,拥有敏锐过本直觉的老玩家很快就能发现蹊跷——这个看似普通的元素,很可能就是通向真相的关键钥匙。
祁究若有所思垂下眼皮,酒馆的灯将他的倒影映在玻璃杯上,潮湿模糊。
他擦掉玻璃杯上的水汽,开口道:“把我送进来的人,同样穿着黑色风衣。”
祁究很快平复自己的情绪,他在脑内快速将与「黑风衣」相关的线索捋了一遍。
迄今为止,「黑风衣」出现了五次——
第一次,是生日夜晚的十字路口中央,穿着黑色风衣的陌生人用枪抵着祁究的后背,在说完莫名其妙的话后,毫无征兆发射子弹穿透祁究的心脏,这是他进入「规则图鉴」的因由;
第二次,「黑风衣」出现在祁小年的描述里,祁小年在看到祁究衣柜里的黑风衣时,问祁究现实里有没有一件同样的衣服,并告知祁究,在他模糊的印象里,祁究曾穿着这间黑风衣站在他的病床前,是个下雪的夜晚,空气里有血的腥味;
第三次,同样出现在祁小年的描述里,但那是更早之前,在祁究被领养前不久,一位穿着黑风衣的陌生叔叔曾登门拜访,但祁小年并不确信自己的记忆是正确的;
第四次,这套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味的「黑风衣」出现在弥留城定制服装店的橱窗里,它就好像为祁究量身定制的一样,能完美符合祁究的身形比例;
穿上它,祁究有种直面杀死自己凶手的错觉。
第五次,也就是现在,在黎北筝的描述里,当年遇见的预言者同样穿着黑色风衣……
「黑风衣」出现在整件事所有关键的时间点。
一种奇妙的预感密不透风将祁究包围其中,他一下子有点难以呼吸。
——似乎是这位神秘的「黑风衣」在操控一切。
但时间的顺序被打乱,所有线索像玻璃碎片铺展在眼前,祁究一下子没办法很好地将其捋清。
「黑风衣」是如何做到的?他的目的又是什么?
以及最重要的……
「黑风衣」究竟是谁?
一个答案呼之欲出,但祁究没理由去相信。
这个“谁”,包括他“自己”。
黎北筝打断了祁究的思考:“对于这个穿黑风衣的家伙,你有什么怀疑的对象吗?”
祁究移开视线,点头:“但不确定,我还需要进一步印证,以及…我很想知道‘对方’为什么这么做。”
之后黎北筝又调了第二杯酒,把话说开后,黎北筝原本紧绷的状态放松了不少,酒让人话多,他开始和祁究聊起这十多年来的经历。
“那次预言后,其实我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因为本身运气比较好加上很适应副本破解模式,刚开始几年我过本非常顺利,人在顺利的时候很少‘迷信’的,”黎北筝晃了晃杯里的酒,苦笑道,“之后我认识了南哥,还有两位一起过本的朋友。”
“放现在来看,我们都是很资深的一批旅人了,据我所知同时期的人只有我还留在这里。”
祁究:“你那两位朋友都出去了吗?”
黎北筝微微一愣,摇头:“其中一位死在了副本里,其实他才是我们中最厉害的人,但他自愿承担了一些本不该他承担的后果…”
“还有另一位朋友,之后我们因为一些理念不同的原因,就没继续往来,他创下了据说是当时金额最高的生存币获取奖励,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耀眼的家伙,所以后来他将生存币兑换成现实世界的生存时间,选择离开「规则图鉴」也无可厚非,只不过…”说着,黎北筝耸耸肩,他抿了口酒,“只不过有时候这种耀眼的家伙出现,对周围的人来说也并非好事。”
祁究敏锐地觉察出了什么,但他尊重对方的意愿,没多问,只坐在一旁安静聆听。
“人是会变的,”黎北筝自嘲地笑了笑,“也可能从一开始我就看走了眼,毕竟我识人的功夫比不上南哥…”
“叮当——”
就在这时,小酒馆门口的风铃响了。
祁究和黎北筝朝酒馆门口看去,只见撑着湿漉漉雨伞的路执和祁小年出现在酒馆门外。
祁小年朝酒馆内看了看,脸上明显松了口气:“打扰了,我们路过,想过来喝点酒。”
“快请进来吧,”黎北筝一脸了然地从座位上起身,他绕过桌子朝吧台走去,“抱歉,让你们担心了,进来坐坐喝杯酒吧。”
“没打扰到你们谈话吧?”祁小年看看黎北筝,又看向自己哥哥小心翼翼问道。
黎北筝笑:“放心,谈话已经结束啦。”
路执和祁小年这才将雨伞收好,仔细放在酒馆门口的置物架上:“那就叨扰啦。”
黎北筝动作很麻利,没几分钟就将两杯调制好的酒递到两人面前,他特意对祁小年小声说:“擅自把你哥哥叫过来,不为别的,我是有合作想和他谈。”
黎北筝知道,自己调查祁究的行为肯定会让祁小年和路执担心,所以在邀请祁究的电话里,他一开始就说明了自己的调查行为,毕竟作为合作伙伴,了解对方是建立信任的根基。
而今晚路执和祁小年特意赶来,就是来确认祁究安全的。
祁小年微微一愣,他下意识看向祁究,祁究朝他点了点头。
这下他彻底放心了。
“谢谢,”接过酒杯的祁小年笃定说,“我哥是最好的合作伙伴,他从不会让合作人失望。”